劉恒新:持續推動農業機械化科學發展
發布時間:
2021-12-14
十八大報告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提出到2020年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專題闡述了“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提出了關于“三農”工作的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求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報告要求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著力推進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大力推進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報告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報告要求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著力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報告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堅定不移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這些都為發展農機化創造了條件、機遇,也提出了要求。我們農機化工作者要在“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重中之重”、“四化同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背景下,抓住機遇爭取支持,落實政策強化引導,加快發展農機化,推進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為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做出積極貢獻。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機化發展,有法律保障、政策支持,在技術有力支撐、機制有效推動下,我們實現了農業生產方式由人畜力為主到以機械為主的歷史性跨越,農機化進入了加快發展、結構改善、質量提升、領域拓寬的重要階段。要在農機化工作中深入貫徹十八大精神,必須對農機化發展中一些重大問題給予重視。我總結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50%,農業的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發展機械化不斷得到廣泛認同與響應,農機化引領農業生產技術發展的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在推動農機與農藝融合、農機化與信息化融合、工程技術與生物技術融合中,農機化系統要主動提出建議、主動謀劃項目、主動發揮農藝專家作用,要將適應農機作業作為評價農業科研成果的重指標,將適宜農業機械的開發、適宜農機作業的增產增效技術模式作為農業科研的重要內容,爭取擴大農業技術推廣中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推廣經費的比重,既要注重對農機操作者農機化技術的培訓,更要注重對其農藝技術的培訓,提高農業技術的到位率。在推動農機化發展中一定要適應中國農業多樣性特點,把充分利用各地光熱水土資源、加快資源節約型、節本增效型、環境友好型技術應用、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作為目標,要始終不渝。
二是農機化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要實現翻兩番的目標,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農機化必須持續快速發展,發展全程機械化、全面機械化要求十分迫切。國外經驗表明,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要以農業機械化為前提。2012年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為57%,距離基本實現農機化的目標還有不少的差距,水稻的機插、油菜的生產、棉花甘蔗收獲等機械化水平提升困難不少,畜牧業、漁業、林果業、農產品初加工生產機械化需求迫切,要確定目標、制定規劃,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努力發揮好農機化在促進持續增產、持續增收的重要作用,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
三是農機裝備快速提升、農機作業成本持續增長,加強宏觀調控,優化裝備結構,強化信息引導和服務,穩定和提高農機經營著效益任重道遠。近些年我國農機裝備總量快速提升,農機總動力達到10.2億千瓦,拖拉機超過2282萬臺,聯合收割機超過127萬臺,畝均動力超過歐美,單位面積拖拉機數量多于歐美與韓國相當,單位面積燃油耗高于美國,特別是近些年拖拉機年作業面積、聯合收割機年作業面積呈下降趨勢,我們必須重視機具結構優化、推進老舊機具的報廢更新、加強農機作業供需銜接、落實稅費減免基礎建設補助等政策、引導成本向作業費傳導,讓農機經營者有效益、發展農機化有持續動力。
四是農機化快速發展拉動了農機工業的持續高增長,在發揮好農機生產企業研發適宜農機產品作用的同時,進一步發揮好企業在技術推廣、技能培訓、維修服務方面的作用潛力巨大。農機生產企業是產品創新的主體、服務創新的主體,也是農機化發展的受益者,企業有責任、有義務、有意愿在推廣培訓維修方面發揮作用。開展推廣、舉辦培訓,強化維修能夠為企業贏得用戶、拓展市場,有助企業發展。在目前國家公益性服務支持有限的情況下,農機主管部門嚴格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監督企業生產技術成熟、安全環保的產品,督促企業按規定提供符合要求的操作說明書、提供規定的“三包”服務。與此同時,農機化主管部門在不強迫、不收費、不排他的前提下為企業開展推廣、舉辦培訓,建立維修點提供支持,凝聚力量形成合力,讓農民購買農機能夠用得好有效益。
五是社會各界對農機化愈來愈重視,對農機化管理工作要求越來越高,不斷提高農機管理部門的能力素質,改進和創新工作方法的緊迫性日益突出。扶持農機化的政策力度不斷加大,資金額度不斷增加、工作量不斷加碼,工作成效要求越來越高,各級農機管理人員必須加強學習,提高把握形勢、指導基層、服務農民的能力,總結推廣經驗,采取有效做法,不斷滿足農民、農機手、農機生產企業、黨委政府的需要和要求。
適應“四化同步”的要求,到2020年全國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要達到70%,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主要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設施農業生機械化取得重大進展,林果業、畜牧業、漁業和農產品初加工生產機械化全面推進。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以轉變農機化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優化裝備布局結構、主攻薄弱環節機械化、推廣先進適用農機化技術為重點,加強農機農藝融合,落實完善政策,培育發展主體,促進技術創新,建設人才隊伍,強化公共服務,加快提高農機裝備水平、作業水平、科技水平、服務水平和安全水平,努力推動農業機械化科學發展。重點采取以下措施:
一、在認真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同時,著力在完善農機化政策法規保障體系方面取得新成效
實施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推進實施辦法創新,突出補貼重點,緩解資金供求關系,加強信息公開,嚴把機具到位關,加大對違規懲處力度,注重宏觀調控,最大限度發揮政策效應。積極推進農機報廢更新補貼工作,總結經驗穩步擴大。積極爭取實施農機作業補貼,提高深松整地、機插秧、秸稈還田等增產效果顯著、生態效益突出的農機作業方式應用面積。積極推動地方在農機政策性保險、農機抵押貸款及信貸貼息、機庫棚建設補助、機耕道建設等等方面取得突破,建立財政、金融、稅費、基建投資、用地等多種政策工具協調組合的農機化扶持政策體系,切實調動和保護農民購機用機積極性。
二、在推進主要糧食作物成產機械化的同時,著力在經濟作物、畜牧業、設施農業等機械化方面取得新成效
分品種、分區域深入分析現狀、潛力,采取針對性措施,加強宏觀引導,推進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和農牧漁業生產全面機械化。通過購機補貼增加裝備數量,促進機具更新換代技術升級,穩定小麥生產機械化,提升水稻生產機械化,加快玉米生產機械化。組織好跨區作業,加強信息引導,保障燃油供應、落實免通行費政策,提高組織化程度推進水稻機收、玉米機收保持高速增長。加強示范引導,重視人才培訓,強化技術指導,完善機械化生產技術模式和技術路線,努力推進水稻機插、油菜機種機收、甘蔗收獲、棉花收獲以及畜牧業設施農業機械化發展。
三、在加強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的同時,著力在農機化科研開發上取得新成效
要抓住國家實施“一個銜接兩個覆蓋”的重要機遇,加強基層推廣機構建設,全面實施對基層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經費補貼,不斷改進推廣方法,推廣機構抓骨干農民,骨干農民帶群眾,加快農機化“三型技術”普及應用。要高度重視科研工作,通過發布生產需求趨勢信息引導企業研發方向;通過國家項目資金補助推動產學研推相結合以及基礎研究不斷取得突破;通過收集發布新產品信息,開展試驗示范,促進成熟技術應用,為農機化發展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撐,使農機化不斷在增產增效中發揮作用。
四、在扶持和培育農機合作社發展的同時,著力在構建和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方面取得新的成效
農機合作社是農機服務組織的發展方向,是提高農業技術到位率、農機具利用率、農機經營效益重要措施,也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促進農村和諧的重要途徑。農機合作社要邊發展邊規范,在增加數量的同時更加重視發展質量,要引導合作社實施民主決策、成果共享,推進農機合作社流轉或承包更多的土地,實現更大規模作業,拓寬增收空間。在指導合作社發展中,一方面要注意維護一般農戶利益,使他們能夠公平享受國家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能夠公平獲得土地產出效益和經營效益,避免核心層對一般農戶利益的侵占,另一方面也要維護流出土地農戶的合法利益,長期打牢規模化經營基礎。與此同時,要重視承擔主要農機作業的農機大戶、農機作業隊得發展,給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持,在信息服務、人員培訓、權益維護方面與合作社同等對待,積極引導他們提高組織化程度。要重視農機維修工作,發揮好農機生產銷售企業的作用,加強人員培訓,加強節能技術的推廣。以培植新型服務組織、改革和加強基層推廣機構、完善政策法規體系為重點,以提高農機機械利用率和經濟效益為動力,開展組織創新、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建立以農機專業服務組織和農機大戶為主體,農機戶為基礎,基層農技推廣、培訓、維修、信息服務和投訴監督等服務組織為支撐,政府的支持服務為保障的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信息化、品牌化、組織化和規范化程度。
五、在提高農機化公共服務能力的同時,著力在提高農機化工作的規范性方面取得新成效
緊緊抓住全社會重視農機化工作的時機,發揮中央與地方的兩個積極性,強化機構、充實人員,加強農機化技術推廣、質量監督、教育培訓、安全監理和信息宣傳機構的建設。要加強技能培訓,堅持依法依規鑒定、依法依規監理,嚴把產品質量關和安全關,切實維護農民和企業的利益。要健全網絡、更新觀念,科學推廣、公益性培訓、提供權威及時有效信息,為基層提供周到服務。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健全廉政風險防控機制,樹立良好的行業形象。要注重“三深入”,倡導“五民”觀念,改進作風,切實為農民、為基層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
持續推動農機化科學發展是農機化工作者落實十八大精神的具體體現,全系統要緊抓機遇、銳意進取,勇于創新、奮發有為,以農機化科學發展的新成效,為促進農業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新的貢獻。
版權所有:云南茶興機械有限責任公司 技術支持:中企動力 昆明 滇ICP備14005162號-1